编者按:202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新疆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全国各地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日起,本报开设《天山南北写青春》专栏,精心选取多位代表人物,通过讲述他们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奋斗故事,感受70年来新疆各项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走进广大青年在参与新疆发展建设中书写的“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的青春答卷。
---------------
“生活上有没有什么缺的?需要我们帮忙解决吗?”巡边路上,阿思里别克遇到骑着马赶着羊群上山的牧民沙依达洪问道。
“没有,基本上都够了。”沙依达洪回答。
“他经常上门跟我们聊天,到山上帮忙,不管遇到什么事,只要打给他,5到10分钟就赶过来了。”沙依达洪告诉记者,他和阿思里别克2015年就认识了,他们的关系像家人一样。
“近期有降雪,用炉子要防煤烟中毒,看到狼要注意安全,有事第一时间联系我。”阿思里别克逐户走访牧区尚未转场的牧民,细致地叮嘱各项注意事项,除了安全提醒与生活关怀,还向牧民宣传边境法律法规,普及防电信诈骗知识。
展开剩余88%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在海拔2500米的卡昝河谷边境线上,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博州边境管理支队道浪特边境派出所副所长阿思里别克坚持做了十年。
十年里,他的足迹遍布卡昝河的每一条沟壑、每一座山丘、每一个山口。他写了20多本笔记,从晨会安排、训练培训到牧民的情况、需要解决的问题,全都详细记录着,每一页表达的都是他对这片土地的赤诚。他将卡昝河边境警务站打造成偏远边境的“生活服务站”,成为牧民的“快递员”,把守护边境与温暖民心紧紧连在了一起,留下一段段“以心换心”的戍边故事。
一碗奶茶的距离
2015年3月17日,26岁的阿思里别克第一次踏上卡昝河的土地,眼前的景象让他终生难忘。
没有柏油路,只有坑洼的土路。卡昝河边境警务站2/3的区域被积雪掩埋,门窗全被封死,他和同事们清了三天雪才得以进入。站内没水、没电、没信号,喝水要靠融化积雪,肉藏在雪堆里还常被野生动物叼走,想给家里报平安、向单位汇报工作,得跑几公里外找信号。由于气候干燥,他常流鼻血。没有电的夜晚,他格外想家,但看到地窝子上空飘扬的五星红旗,想到前辈们在更艰苦环境中的坚守,他便默默告诉自己:戍边前辈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这份决心,成了他十年扎根卡昝河的起点。
初次巡边,牧民的热情让他有些局促。每一户人家都会留他吃饭、喝奶茶,递上手工酸奶疙瘩,他很不好意思,“牧民生活本就艰苦,不忍心拿他们的东西、打扰他们吃饭”,但盛情难却,每次饭后,他都会主动帮牧民干活以表感谢,直到一件事改变了他的想法。有次走访,他在一户牧民家吃饭,旁边邻居也热情邀请,因着急赶路他没能留下。后来才知道,邻居因此有些不开心,还问“是不是民警嫌他家脏、嫌饭不好吃”。从那时起,他摸清了和牧民相处的门道:不管多忙,先把情况解释清楚,哪怕时间再紧,只要能进屋喝碗奶茶,都是拉近距离的好办法。
十年间,他一次次走访,牧民的心一点点靠近。
“有时只是路过,车窗摇下来,1分钟时间,他也会把最近他家重要的事儿说完。”牧民家孩子的近况、家里养了多少只羊、什么时候要转场,这些细碎的事,牧民愿意跟他说,他也听得仔细。走访一家牧民,这片区域所有牧民的情况他都能摸清,他来过的消息也会很快传开。他会讲哈萨克语、维语、蒙古语,精通多种语言让他成了牧民眼里“能说心里话的人”。
“只有和牧民的关系近,他们才会真正信任你,愿意把心里的事、遇到的问题告诉你。”阿思里别克说,卡昝河的牧民以放牧为生,难免有草场纠纷、邻里矛盾、家庭矛盾等,警民关系处好了,开展工作、调解纠纷就顺利多了。
有时两户人家刚起争执,旁边邻居就会劝,“你们吵架打架,到头来还不是要麻烦阿思里别克来调解?人家来了你们好意思吗?”俩人一听,矛盾往往就缓和了。
牧民的移动“110”
“哥,我们的毡房被风吹倒了,架子都断了!”2018年8月,萨尔坎沟遭遇罕见夏季暴风雪,牧民赛力克带着哭腔打来电话。阿思里别克迅速组织人员赶往现场,抵达后才发现情况比预想中更糟。毡房彻底垮塌无法修复,赛力克家的棉衣、食物全被雨水浸湿,能吃的东西所剩无几。他当即自掏腰包,安排人去80公里外的温泉县城采购,先买帐篷保障临时住处,再添置面粉、大米、蔬菜等必需品。当天物资就运到现场,大家一起帮赛力克重建家园。
“我们只是做了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对牧民来说,却是解决了天大的困难。”赛力克母亲早逝,60多岁的父亲看着这一切,红着眼眶紧紧握住阿思里别克的手道谢。那一刻,他第一次体会到“为民服务”的意义,也尝到了被需要的满足感。
这样的紧急时刻,在他的戍边生涯里还有很多。
2023年的一个下午,他突然接到马志荣的电话,“我……我的马摔了,头也受伤了,流了好多血,快来救我!”听筒里的声音含糊不清,话没说完就断了,想来是信号断了。阿思里别克第一反应就是打120,警务站到温泉县城有86公里,放牧点更远达90多公里,单靠他们转运根本不现实,必须尽快让专业医护人员介入。
他一边联系救护车,一边带着三名辅警、一名驾驶员往马志荣的草场赶,还特意备了木棍、毛毯、铁丝、手钳子等工具。他们知道马志荣大致的草场位置,却不确定具体地点,路上反复打电话,听筒里始终是“不在服务区”。牧民的羊群通常不会离人太远,他们顺着马志荣的羊群踪迹搜寻,终于发现了他。马志荣躺在地上,头上的血浸透了衣服,脸、嘴唇、鼻子都在流血,嘴里积着血,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阿思里别克赶紧对他头上裂开的大口子紧急止血、包扎,又小心清理掉嘴里的积血。随后,大家用木棍和毛毯做了简易担架,把他抬了上去。刚下过雨的山坡没正经路,又陡又滑,四人分别抬着担架四角,不停轮换位置,一步一步挪到山脚下,再开车送往县城。车子开了60多公里后,终于和救护车会合,他们稳稳地把马志荣交给医护人员。五天后,马志荣的儿子打来电话,说父亲脱离危险,能说话了。
“这是我的救命恩人!当时我第一时间就给警务站打电话,家里人找不到我,只有这些民警能找到我!”今年开春,媒体采访马志荣时,阿思里别克刚下车就被他认出来,拉着不停道谢。
阿思里别克说,最感动的是马志荣生命垂危时最先想到的不是家人,而是警务站,这份无条件的信任,比什么都珍贵。
除了紧急救援,帮牧民解决“小事”也成了他的日常。2021年,一位牧民的母亲丢了7匹马,当时正赶上雨雪天,出门都困难。但对牧民来说,7匹马的价值不是小数目。马匹被风吹得顺着风向走了,阿思里别克带着两名辅警直到第二天才找到。
在一次次“救急”与“帮忙”中,阿思里别克和牧民的信任慢慢建立,成了“家人”。
2021年,因为长期在高原工作,他患上了风湿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所里让他回县城治病。开春后,牧民的求助电话不断,有人要搭帐篷,有人要补办证件。看着这些依赖自己的牧民,他主动申请留下来。牧民们也纠结,一边劝他“好好治病”,一边又忍不住问“你走了我们怎么办”。这份信任,让他哪怕后来做了膝关节半月板切除5块、更换韧带的手术,依旧坚持巡边。
2022年,阿思里别克获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从北京领奖回来,牧民自发组织的迎接队伍举着国旗、骑着马一路追着他回到警务站,孩子们摘了野花送给他。
“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警务站每一位同志、辖区群众的集体荣誉。”那天,他哭了。
守边接力
许遥远是阿思里别克的第二个徒弟,也成长为戍边骨干。
2020年,许遥远从乌鲁木齐总站机关来到卡昝河边境警务站。从繁华的城市到祖国西陲,眼前只有孤零零的警务站,他既不适应这里的环境,也摸不透业务。“不知道自己该干啥,只想走”,这样的念头持续了一周左右,是阿思里别克拉着他走出了迷茫。先带他参观一代、二代哨所,讲先辈们爬冰卧雪的戍边故事;再带着他入户走访,让他亲眼看看牧民的困难与诉求。当看到先辈“人背马驮”的巡逻模式,再对比自己现在的工作条件,许遥远的心态渐渐转变。
初次和牧民打交道,许遥远总有些腼腆。部分牧民不懂汉语,他只能依靠少数民族辅警翻译,沟通多有不便,但牧民们的热情慢慢让他放松下来,无论走到哪户人家,都会被邀请喝奶茶、留下来吃饭。相处中,他开始学着坦然接纳这份真诚。随着走访次数增多,他的变化越来越明显。进牧民家能自然唠起家长里短的琐事,辖区30户牧民的名字能准确叫出,还学了“你好”“身份证带了吗”等简单的哈萨克语,一点点拉近了和牧民的距离。
“师傅走访时会记录牧民的困难诉求,遇到牧民受伤,会第一时间组织救援。”许遥远说,从阿思里别克身上,他学到最多的是“以真心换真心”。而阿思里别克对工作的“严”,也成了他的“成长课”。巡逻排查机房设施时,师傅会教他“哪容易出故障、怎么排查”;叮嘱他走访必须带笔和本子,把牧民的诉求一条条记下来;培训时从装备穿戴规范到护边员汇报站位,每一个细节都不马虎。2024年2月遭遇极端风雪天气时,许遥远没提前考虑停电预案,直到停电才仓促汇报。阿思里别克严肃地告诉他,“边境无小事,要提前研判风险、对接维修单位,不能等问题来了才想办法。”在他心里,阿思里别克不仅是师傅,也是“战友老大哥”。
如今,许遥远已是卡昝河边境警务站站长,扛起了日常勤务、走访清查等工作的重担。牧民们对他的态度也从最初遇事总问“阿思里别克在不在”,到现在会主动找他解决问题,“被牧民信任,是件特别骄傲的事。”
“他把牧民当亲人,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我要向他看齐,把‘真诚待牧民’和‘细致干工作’的精神传下去,哪怕做不到像他那么好,也要守住这份戍边的初心。”许遥远是卡昝河边境警务站“薪火相传”的缩影。
“这些年吃了很多苦,但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同事支持、家人理解,都值了。”回顾戍边十年,阿思里别克感慨。
十年里,卡昝河哨所从平房换成了两层楼,2020年建成了875平方米的现代化哨所,里面有警务站、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室、图书室、健身房,巡逻方式也从当年的步巡、马巡,升级成了车巡、视频和无人机巡逻。这些改变不只是时代发展的印记,更是祖国守护边疆的“硬核”支撑。
尽管站内的民辅警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阿思里别克始终带着坚持,把老一辈戍边人“马背上巡逻、雪地里坚守”的故事,一遍遍讲给新来的年轻人听。他也成了年轻一代接续守边的精神坐标,让“守好边疆、暖好民心”的信念在卡昝河生生不息。
从警十一年来,阿思里别克破获各类刑事、治安案件200余起,完成12万公里边境巡逻,高效处置各类警情3800余次,解决生产生活问题数百件,挽回群众经济损失100余万元,被牧民称为边境“110”。
发布于:北京市天臣配资-顶级配资平台-股票配资平台网-实盘交易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