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招季,各大高校比拼的不止是录取通知书的创意,还有“未录取通知书”的判词。
近日,有两则“未录取通知”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一边是云南大学的招录系统给未录取学生备注“总分低,录取额满”。有网友吐槽其过于冷漠。另一边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给未录取学生寄去校长的亲笔鼓励信。但也有网友反感此类“在伤口上洒心灵鸡汤”的行为。
如何开口拒绝,着实是一道难题。用大白话直截了当拒绝,像是“补刀”;用鼓励的口吻婉拒,也像是“补刀”。方式有所不同,效果却都是“扎心”。当然,还有人指出,无论直接还是委婉,明确拒绝总好过杳无音讯。与其在漫长的等待中承受精神内耗,不如痛快地接受失败的结果,转而申请下一所高校。
可见,拒绝是一门语言的艺术,需要掌握好微妙的分寸。但反过来讲,接受拒绝也是一次修行。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在信中写道,“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要清空自己。虽然我知道这并不容易,但如果你想要走远路的话,一定要放掉身上的包袱,我们人生的路很长,高考并非你现在所想的那么重要。”
其实,这碗心灵鸡汤,何尝不是端给每一位在高考中失意的学子?
高考并非寒窗苦读的终点,但称得上是人生的新起点。高考失意,从短期看,像是一座翻不过去的高山,但从长远看,也不过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块绊脚石。不如意事常八九,“一帆风顺”“心想事成”毕竟只是美好的愿景。所以,接受失败、面对挫折,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也是通往成功前必先完成的历练。
不懂失败,如何成功?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创新成果,从来不是按照既定设想一蹴而就的,无一不是源自千百次的试错,无一不是建立在失败与挫折的基础上。有些人不愿意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朴素的道理,但无数事实证明,从失败中总结的经验的确远比“成功学”的套路珍贵。不断尝试,才能摸索出正确的方向;认准方向,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在社会层面上,如何接受失败与挫折,如何接纳被拒绝者,更是一门考验治理智慧的学问。
在耀眼的创新成果背后,是未知的失败风险与高昂的试错成本。因此,创新离不开从业者的耐心与决心,更有赖于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同样的道理,打造人才高地,需要更加灵活的选材渠道,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土壤。只有为失意者兜住底线,拓宽其选择面,降低失败的成本,才能让他们更有底气应对挫折、实现逆袭。
从某种程度上讲,社会也是一所大学。这所大学“免试入学”,不唯分数论,为不同背景的“入学者”提供丰富多样的志愿选择,让融入其中努力奋斗的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说回高校的“未录取通知书”。其实,无论用不用糖衣包裹,终究不能掩盖“未录取”的苦涩。不过,苦涩未必无益,它能让人领略现实的残酷,也能让人倍加珍惜甘甜,愈发渴望成功的滋味。失意的少年们,与其终日低头舔舐“未录取”的伤口,不妨干了这碗“鸡汤”,抬起头,迈过这道坎。
天臣配资-顶级配资平台-股票配资平台网-实盘交易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